首页 叮咚绘本 叮咚书籍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
叮咚资讯 行业动态 常见问题

《非遗档案—中华老字号·传统技艺 2》--小说配音

2021-12-25

《非遗档案—中华老字号·传统技艺 2》--小说配音

谱系

在盛产鱼的福州,鱼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美食。家家户户都会作鱼丸,不过,关于鱼丸的传说要追溯到更早以前,清朝人袁枚,是知名的老饕,他在《随园食单》里细细描绘了鱼圆的吃法,“用白鱼、青鱼活者,剖半钉板上,用刀刮下肉,留刺在板上;将肉斩化,用豆粉、猪油拌,将手搅之;放微微盐水,不用清酱,加葱、姜计作团,成后,放滚水中煮熟撩起,冷水养之,临吃火鸡汤、紫菜滚。”同为清朝人,郑板桥也盛赞这道鱼圆,“作宦山东十二年,不知溪上青鱼鲜。今朝尝的君家味,一只鱼值万钱。

那时候鱼丸的名字,叫鱼圆。人们相信,鱼象征着“年年有余”。圆则是中华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符号,蕴含着团圆的美好意味。鱼丸便兼具了这两种吉祥的意义:“年年有余,团团圆圆”

福州人对鱼丸的钟情,也和一个充满烟火味与人情味的传说有关。

据说闽江之畔有个渔民,有一天,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经商,船出闽江口,进了大海,正遇台风袭击。船入港湾避风时,不幸触礁损坏。修船耽延了时间,粮断了,天天以鱼当饭。商人叹道:“天天有鱼,食之生厌。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?”船妇说:“船上粮已断,唯有薯粉一包。”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刚钓到的一条大鳗鱼,去皮除刺,把鱼肉剁细,抹上薯粉,制成丸子,煮熟一尝别有风味。

“点点星斗布空稀,玉露甘香游客迷。南疆虽有千秋饮,难得七星沁诗脾。”相传,这就是那位举子留下的七言律诗,这里面也蕴藉着福州人美好的愿景,七颗星星能让在外的游子找到回家的路,正像“永和”,也蕴含着“永远和平”的寓意一般,福州人将爱与期待倾注进小小的鱼丸,白嫩软滑的一颗鱼丸里,不仅有鲜美的味道,更有人们最温存的期许与祝福

老刘的全名叫刘景舒,是福州的原住民,从祖父起,他们就住在福州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建筑群三坊七巷的塔巷。刘家在这里从事鱼丸的生意,名字叫永和鱼丸,刘家人从出生起就和鱼丸结下解不开结,他们的名字,也都与鱼丸密不可分。街坊邻居常来光顾永和鱼丸生意,刘景舒的祖父被他们打趣唤作“鱼丸二”,他的父亲叫做“鱼丸仔”,母亲则是“鱼丸母”,当然,刘景舒也有自己的“艺名”--“鱼丸弟”。

“鱼丸弟”刘景舒从6岁起开始进出“海味馆”,从学徒到掌门人,做鱼丸已有近50年的经验。

肩上挑着热气腾腾的鱼丸失担,单手托住瓷碗、大拇指兜住碗沿,中指和食指夹住一只瓷匙,不停地摇动手指与掌心。瓷匙碰撞瓷碗,发出清脆的声响,人们听到敲碗声和吆喝声,就知道卖鱼丸的来了。


上一篇文章:《非遗档案—中华老字号·传统技艺 3》--小说配音 下一篇:《非遗档案—中华老字号·传统技艺 1》--小说配音